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
约翰福音18:1-12描述了耶稣和他的门徒来到客西马尼园。在那里,耶稣知道自己即将被捕。耶稣表现出对父神的顺服,并勇敢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犹大,耶稣的门徒之一,带着一群士兵和祭司长及法利赛人的差役来到园中。犹大亲吻耶稣,作为出卖他的信号。耶稣并没有反抗,而是主动表明身份,并允许士兵逮捕他。
彼得拔出剑来砍掉了一个人的耳朵,耶稣斥责彼得,并命令他收回剑。耶稣说:“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约翰福音18:11)这显示了耶稣对上帝旨意的完全顺服。
耶稣在亚那面前受审
约翰福音18:13-14记载了耶稣首先被带到亚那面前受审,亚那曾经是大祭司,他的儿子该亚法则继续担任大祭司的职务。亚那盘问耶稣及其门徒,但是耶稣拒绝回答,因为他知道审判是不公义的。这一幕显示了耶稣面对权力的坚定和尊严。
彼得三次不认主
在耶稣受审的同时,彼得在院子里徘徊。约翰福音18:15-18记录了彼得否认认识耶稣的过程。彼得两次否认,第一次是一个使女指认他,第二次是一个仆人指认他。随后,彼得第三次否认,并且发咒起誓说不认识耶稣。鸡叫了,应验了耶稣的预言。彼得的软弱和悔恨是这一段故事的中心。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
约翰福音18:28-40讲述了耶稣被带到罗马总督彼拉多面前受审。彼拉多最初认为耶稣没有罪,并试图释放他。然而,犹太人的祭司长和长老们煽动民众,要求处死耶稣。彼拉多询问耶稣是否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18:36)。彼拉多最终屈服于压力,将耶稣交给他们钉在十字架上。彼拉多的审判体现了政治的复杂性、人性的脆弱,以及对真理的拒绝。
彼拉多试图释放耶稣,但因为害怕犹太人煽动暴乱,最终选择顺从了他们的要求。他询问耶稣是否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坦然承认,但解释说他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彼拉多问耶稣“你做了什么事呢?”耶稣的回答是:“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结论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记录了耶稣被捕、受审,以及彼得不认主的故事,为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故事奠定了基础。这一章展示了耶稣的顺服、勇气和尊严,以及彼得的软弱和悔恨。它也突出了政治的复杂性、人性的脆弱,以及对真理的拒绝。这一章为理解耶稣基督的生命、死亡和复活,提供了关键的视角,预示着救赎的伟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