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的五条 (Five Articles of Remonstrance)

背景

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喀尔文主义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喀尔文主义强调上帝的绝对主权和预定论,认为上帝预先决定了谁将得救,谁将灭亡。然而,这种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尤其是在自由意志和人类对救恩的责任方面。阿米尼乌斯及其追随者对喀尔文主义的某些教义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们过于强调上帝的主权,而忽视了人类在信仰和救恩中的主动性。

五条主张

《抗议的五条》主要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主张:

  • 有条件的预定论: 上帝预定得救的人,是基于上帝预先知道他们会相信基督。而不是预定某些人必须相信才能得救。
  • 普遍的赎罪: 基督为全人类赎罪,而非仅仅为被预定的选民赎罪。
  • 人的自由意志: 人类的意志虽然受到罪的影响,但仍然有自由意志,能够接受或拒绝上帝的恩典。
  • 可抗拒的恩典: 上帝的恩典是可以被人类拒绝的。救恩不是不可抗拒的。
  • 信徒的可能堕落: 相信的人可以在信仰上堕落。除非上帝的保守,信徒无法保证永远保持信心。

影响与反响

这些主张一经提出,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喀尔文主义者坚决反对《抗议的五条》,认为它们削弱了上帝的主权和救恩的确定性。为了回应这些挑战,喀尔文主义者在1618年至1619年召开了多特会议,在会上驳斥了阿米尼乌斯的观点,并形成了多特信经,该信经重申了喀尔文主义的五点教义(通常被称为“TULIP”:全然的堕落、无条件的拣选、有限的赎罪、不可抗拒的恩典、圣徒的坚忍)。

《抗议的五条》及其引发的争议,在基督教神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促使了关于自由意志、上帝的主权和救恩本质的深入思考。在基督教的内部,阿米尼乌斯主义的出现也标志着对喀尔文主义正统教义的挑战,并为后来亚米念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场辩论促进了神学界对救恩议题更为细致的探讨。

结论

《抗议的五条》是17世纪初基督教神学领域一场重要辩论的产物。这些主张挑战了喀尔文主义的正统教义,核心在于对救恩、预定论以及人类意志自由等问题的不同理解。尽管在当时遭到了喀尔文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但《抗议的五条》仍然推动了对神学议题的深入探讨,并在基督教神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