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探测范式 (Dot-probe paradigm)

范式原理

点探测范式的基本原理是,当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位置时,对该位置出现的刺激的反应速度会更快。在实验中,被试首先注视屏幕中央的注视点。随后,屏幕上会出现两个刺激,例如一个威胁性词语(如“失败”)和一个中性词语(如“椅子”)。刺激消失后,其中一个位置会出现一个点,被试需要尽快按键报告点的出现位置。通过比较被试在点出现在与威胁性词语相同位置(一致条件)和与中性词语相同位置(不一致条件)时的反应时间差异,研究者可以评估其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如果被试对点出现在威胁性词语位置时的反应时间更快,则表明其存在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

实验流程

点探测范式的实验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呈现注视点:屏幕中央显示一个注视点,持续一定时间,以确保被试的注意力集中。
  • 呈现刺激对:在注视点消失后,屏幕上快速呈现一对刺激,一个为威胁性刺激或感兴趣的刺激,另一个为中性刺激。刺激对的位置随机分布。
  • 呈现探测点:刺激对消失后,屏幕上其中一个刺激的位置会出现一个点。
  • 反应:被试需要尽快按下相应的按键,报告点的出现位置。
  • 重复: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获得足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与研究

点探测范式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多个领域。例如:

  • 焦虑研究:研究焦虑个体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揭示焦虑的认知机制。
  • 成瘾研究:考察成瘾个体对与成瘾相关的线索的注意偏向。
  • 情绪研究:研究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
  • 临床应用:用于评估和干预注意相关的问题,例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该范式不仅可以用于研究注意力的基本机制,也可以用于评估个体对不同类型刺激的注意偏向,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局限性

点探测范式虽然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

  • 反应时间差异的解释:反应时间差异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视觉处理速度、反应速度等,需要仔细控制。
  • 刺激选择:选择合适的刺激对是关键,刺激的质量和呈现方式会影响实验结果。
  •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刺激呈现时间、刺激之间的间距等,以避免混淆变量。

结论

点探测范式是一种有效的评估选择性注意的工具。通过测量个体的反应时间,研究者可以了解其注意力的指向。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在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领域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