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的悬挂物 (Nomological danglers)

基本概念

“本体论的悬挂物”指的是,如果心理现象不能完全被物理定律解释和描述,那么它们就像“悬挂”在物理世界之外,无法被整合到完整的物理学框架中。换句话说,如果存在某些现象或性质,它们无法通过物理学已知的规律来解释,那么这些现象就构成了“本体论的悬挂物”。斯马特认为,如果接受某种形式的二元论,就会导致这种“悬挂”的问题,因为心理现象会被视为独立于物理世界的存在。

斯马特的观点:识别论

为了避免“本体论的悬挂物”带来的问题,斯马特提出了识别论(Identity Theory)。识别论认为,心理状态和大脑状态是同一的,而非仅仅相关。例如,疼痛的感觉并非仅仅与神经活动相关,而是与特定的神经活动完全相同。 通过将心理状态等同于物理状态,斯马特试图消除心身之间的形而上学差异,从而避免“悬挂”的问题。 斯马特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保留物理主义的立场,即所有事物最终都可以被物理学所解释。

批判与挑战

尽管识别论在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它也面临着诸多批判和挑战。主要的质疑包括:

  • 莱布尼茨定律(Leibniz’s Law)问题: 如果两个事物是同一的,那么它们应该具有相同的属性。然而,心理状态和大脑状态似乎具有不同的属性。例如,疼痛具有主观体验的特征,而大脑活动则不具备。
  • 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即使我们知道了心理状态对应的大脑状态,也难以解释为什么这种大脑状态会产生特定的主观体验。
  • 质的(Qualia)问题: 质的指的是主观体验的质感,如红色的感觉。识别论难以解释为何大脑的物理过程会产生如此独特的质的。

这些问题促使哲学家们继续探索心身问题,寻求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对哲学的影响

“本体论的悬挂物”这一概念对哲学,特别是心身问题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物理主义、二元论、以及其他相关立场。该概念揭示了在理解心理现象与物理世界关系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推动了人们对意识、认知和存在本质的更深入的探索。 斯马特的识别论以及由此引发的辩论,对塑造现代心身哲学的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

结论

“本体论的悬挂物”这一术语,揭示了在试图用物理学解释心理现象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斯马特的识别论试图通过将心理状态等同于物理状态来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这一理论也面临着诸如解释鸿沟和质的问题等挑战。 尽管如此,这个概念激发了哲学界对心身问题的深入思考,并促进了对意识、认知和存在本质的持续探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