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无法理解而论证 (Argument from incredulity)

定义与特征

因无法理解而论证的核心在于主观的“不相信”。它不是基于严谨的证据或逻辑推理,而是基于个人的经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种论证方式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个人主观性: 论证的出发点是个人对某事物的不理解或不相信。
  • 缺乏客观证据: 论证过程没有引用或依赖客观的证据来支持其结论。
  • 简化复杂性: 往往忽略了复杂的科学原理、技术细节或其他专业知识。
  • 推断错误: 从“我不理解”直接推断到“它不存在”或“它不可能发生”。

常见形式与应用

因无法理解而论证在各种情境下都可能出现,尤其是在涉及科学、哲学、宗教等复杂议题时。常见的形式包括:

  • 科学领域: 质疑进化论,因为无法理解生物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演化出来的;或者质疑量子力学,因为其某些现象违背了日常经验。
  • 宗教领域: 认为宇宙的复杂性证明了神的存在,因为无法理解宇宙是如何从虚无中产生的。
  • 技术领域: 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达到人类智能水平,因为无法理解算法是如何“思考”的。
  • 日常生活: 拒绝接受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某种新的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

谬误的成因与危害

这种谬误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总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也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不信任。这种谬误的危害在于:

  • 阻碍知识进步: 阻止了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探索和接受。
  • 误导决策: 基于错误的前提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 引发社会争议: 在科学、技术、宗教等领域制造不必要的争议和对立。
  • 破坏理性讨论: 使得讨论无法基于事实和逻辑展开。

为了避免这种谬误,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提升认知水平,尊重科学证据,并避免将个人理解的局限性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

应对策略

面对因无法理解而论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 明确论证的前提: 识别论证的核心是个人不理解,而不是客观证据的缺失。
  • 强调客观证据的重要性: 引导讨论关注已有的科学研究、实验结果或其他可验证的证据。
  • 提供知识补充: 如果可能,提供相关的科学原理、技术解释,帮助对方理解。
  • 鼓励理性思考: 引导对方避免从“我不理解”直接跳到“它不存在”的结论。
  • 承认自身局限性: 即使无法完全理解,也可以承认事物的可能性,而不是直接否定。

结论

因无法理解而论证是一种常见的非形式谬误,它基于个人无法理解某事物就断定其不真实。这种论证方式阻碍了知识进步,误导了决策。为了避免这种谬误,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科学证据,不断学习和提升认知水平。认识到我们理解能力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探索未知,拥抱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