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
ADCC的发生需要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 抗体:通常是免疫球蛋白G(IgG),它能识别靶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
- 靶细胞:这些是被抗体包被的细胞,例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
- 效应细胞:主要包括自然杀伤(NK)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ADCC的启动机制如下:首先,IgG抗体通过其Fab片段特异性地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然后,抗体的Fc片段与效应细胞表面的Fc受体(例如,NK细胞上的CD16,也称为FcγRIIIa)结合。这种结合触发效应细胞活化,导致细胞毒性物质的释放,如穿孔素和颗粒酶,最终导致靶细胞的溶解和死亡。
效应细胞类型
不同的效应细胞在ADCC中发挥作用,并对靶细胞产生不同的影响。
自然杀伤(NK)细胞:是ADCC中最主要的效应细胞。它们通过释放细胞毒性颗粒(如穿孔素和颗粒酶)诱导靶细胞凋亡。NK细胞在没有预先免疫的情况下即可发挥作用,能够快速响应感染和肿瘤。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通过Fc受体识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并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炎症反应,进而吞噬靶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对抗寄生虫感染。它们释放毒性蛋白,如主要碱性蛋白(MBP),直接杀伤寄生虫,或通过ADCC机制杀伤被抗体包被的寄生虫。
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物质和吞噬作用参与ADCC,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
ADCC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作用。在免疫防御中,ADCC通过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寄生虫,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它在疫苗接种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诱导抗体产生,从而激活ADCC。
在疾病治疗中,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ADCC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例如,靶向HER2的单克隆抗体赫赛汀(曲妥珠单抗)通过ADCC杀伤HER2阳性的乳腺癌细胞。此外,ADCC也在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如某些类型的血细胞减少症。
结论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机制,通过抗体桥接靶细胞和效应细胞,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死亡。ADCC在抵抗感染、肿瘤防御和疫苗接种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在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对ADCC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以应对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