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差激励线性预测 (Residual-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

基本原理

RELP 算法的核心是将语音信号分解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短时谱包络和激励信号。 短时谱包络代表了语音信号的频谱形状,它由线性预测编码 (LPC) 算法计算得出。激励信号则是语音信号经过 LPC 滤波后的残差信号,它包含了语音的音高、浊音/清音等信息。RELP 编码的主要步骤如下:

  • 对语音信号进行 LPC 分析,提取 LPC 系数,并计算残差信号。
  • 对残差信号进行处理,例如低通滤波或下采样,以减少数据量。
  • 将处理后的残差信号和 LPC 系数进行编码。
  • 在解码端,使用 LPC 系数合成语音信号,并使用解码后的残差信号作为激励。

编码流程

RELP 编码器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对 LPC 系数和残差信号进行编码。 LPC 系数可以通过矢量量化等技术进行量化和压缩。对于残差信号,根据不同的 RELP 变体,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可以对残差信号进行低通滤波,以减少高频成分,从而降低数据速率。 此外,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残差激励信号,例如脉冲激励或噪声激励,以模拟不同的语音特征。

优缺点

RELP 作为一种早期的语音编码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计算复杂度相对较低,易于在当时的硬件条件下实现。 此外,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留语音的自然度。 然而,RELP 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 其编码质量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低比特率下,会产生明显的失真。 此外,它对噪声和信道错误的敏感度较高。 正因为如此,RELP 逐渐被更先进的编码技术所取代。

应用与发展

在 RELP 发展的初期,它主要应用于电话通信和语音存储等领域。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RELP 逐渐被诸如 CELP (Code-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 等更高效的编码技术所取代。 CELP 及其改进版本在语音质量、压缩效率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都优于 RELP。 虽然 RELP 在今天的实际应用中已较为罕见,但它作为语音编码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后续语音编码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

残差激励线性预测 (RELP) 是一种早期的语音编码技术,尽管已过时,但在语音编码领域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它的原理和应用为后续更先进的语音编码技术,如 CELP,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高效、更高质量的语音编码技术将持续涌现,不断推动语音通信和处理领域的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