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胞浆菌病 (Talaromycosis)

病因和传播

马尔尼菲蓝孢子菌通过吸入真菌孢子进入人体。一旦进入肺部,孢子可以在肺部繁殖,并可能扩散到全身,影响包括皮肤、淋巴结、肝脏、脾脏和骨髓等多个器官。感染的风险与暴露于真菌孢子的环境有关,特别是那些与竹鼠等啮齿动物接触的人群,以及生活在真菌高发地区的人群。

症状

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受累器官。常见的症状包括:

  • 发烧:通常是首发症状。
  • 皮肤病变:通常表现为面部和颈部的无痛性皮肤病灶,也可能出现在身体其他部位。病灶可能呈现为丘疹、结节、溃疡或脓疱。
  • 体重下降:由于食欲不振和全身炎症反应引起。
  •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和胸痛,当肺部受到感染时。
  • 全身症状:疲劳、盗汗和淋巴结肿大。

诊断

诊断组织胞浆菌病通常涉及多个步骤。包括:

  • 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特别是关于旅行史、接触史以及免疫状态。
  • 血液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可能显示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 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或CT扫描可用于评估肺部受累情况。
  • 真菌培养:从血液、骨髓、皮肤病灶或其他受累组织中培养马尔尼菲蓝孢子菌是确诊的金标准。
  •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皮肤病灶或淋巴结的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真菌。

治疗

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真菌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

  • 两性霉素B:通常用于严重的、进展迅速的感染,作为初始治疗。
  • 伊曲康唑:作为两性霉素B的后续维持治疗,并可用于轻度至中度感染。

治疗的持续时间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免疫状态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对艾滋病患者,还需要同时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的风险。

预防

预防组织胞浆菌病的主要方法是避免接触真菌孢子,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包括:

  • 避免暴露:尽量避免在东南亚地区暴露于竹鼠和其他啮齿动物的粪便和土壤中。
  • 个人防护:在可能接触真菌孢子的环境中,如从事园艺或农业工作时,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 早期就医: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结论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感染,主要影响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了解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并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