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图·阿·特诺勒 (Cantu a tenore)

起源与发展

坎图·阿·特诺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它与撒丁岛的乡村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这种演唱形式最初由牧民和农民发展,用于在户外环境中进行集体劳动或庆祝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一种高度精湛的艺术形式,并传承至今。这种歌唱形式世代相传,体现了撒丁岛人民的团结和集体精神

演唱形式

坎图·阿·特诺勒通常由四个声部组成,每个声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名称:

  • Boche(主唱):负责演唱旋律。
  • Contra(对位):提供主旋律的对位。
  • Bassu(低音):提供低沉的节奏和基础。
  • Mesu ‘e Voce(中音):在其他声部之间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和声效果。

每个声部的演唱者通常会围成一圈,形成一种紧密的集体声音,声音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充满活力的音响效果。歌手们通常会模仿动物的声音,用以强调和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文化意义

坎图·阿·特诺勒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它还是撒丁岛文化的象征。它代表了撒丁岛人民的身份认同、历史记忆和社区精神。这种演唱形式常常在节日、庆典和各种社会活动中出现,是维系社区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坎图·阿·特诺勒的保护和推广是撒丁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开设培训课程、举办音乐节、记录和推广演唱作品等。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坎图·阿·特诺勒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肯定了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结论

坎图·阿·特诺勒是撒丁岛独特的音乐瑰宝,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的音乐才华,更体现了撒丁岛人民的文化传承和集体精神。它的复杂演唱结构、充满活力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