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卡里 (Warkari)

起源与历史

瓦尔卡里运动可以追溯到13世纪,其发展深受圣雄格亚内什瓦尔(Gyaneshwar)的影响。 格亚内什瓦尔的哲学思想和著作奠定了瓦尔卡里运动的基础。他提倡通过个人虔诚、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吠陀经典的批判性解读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该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图卡拉姆(Tukaram),他的虔诚诗歌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核心教义与实践

瓦尔卡里运动的核心教义是虔诚信仰、社区服务和对毗湿奴的爱。 主要的实践包括:

  • 纳玛斯曼(Namasmarn): 通过重复毗湿奴的名字或咒语来表达敬意。
  • 巴詹(Bhajan): 集体唱诵赞美诗和虔诚的歌曲。
  • 瓦里(Wari): 每年两次,瓦尔卡里信徒会进行大规模的朝圣,步行前往潘德普尔(Pandharpur)敬拜维塔巴神。
  • 基尔坦(Kirtan): 带有音乐和故事的宗教讲道。
  • 对圣徒的尊重: 敬重格亚内什瓦尔、图卡拉姆等圣徒。

社会影响

瓦尔卡里运动在印度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促进了社会平等,因为它欢迎来自所有社会阶层的人们参与。 瓦尔卡里运动的实践鼓励简朴的生活方式、对社区的奉献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 这一运动对当地语言,特别是马拉地语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因为许多圣徒用马拉地语创作诗歌和歌曲。

瓦里(Wari)

瓦里是瓦尔卡里运动中最引人注目的仪式。 数以百万计的瓦尔卡里信徒从各地出发,步行前往潘德普尔。他们携带圣徒的“帕杜卡”(Paduka,圣徒的象征性脚印),并沿途进行巴詹、基尔坦和纳玛斯曼。 瓦里体现了瓦尔卡里社区的团结和奉献精神, 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灵性体验。

结论

瓦尔卡里运动是印度教中一个重要的灵性运动,它通过对毗湿奴的虔诚信仰、社区服务和简朴的生活方式,为信徒们提供了通往精神解脱的道路。它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及其他地区蓬勃发展, 象征着对信仰和对精神的执着追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