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建造
海军上将级驱逐舰领舰由帕默尔斯顿设计,于1917年至1918年间建造。它们的设计特点包括加长的船体,以容纳额外的燃油和更大的主炮,以及改进的桥楼,用于容纳海军上将和他们的参谋人员。这些舰艇的设计旨在满足舰队司令部的需求,能够在恶劣天气下在北大西洋执行任务。
这些驱逐舰领舰配备了最初的QF 4.7英寸Mk I炮,后来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更换为QF 4.7英寸Mk IX炮。 此外,它们还配备了鱼雷发射管和深水炸弹,用于攻击潜艇。
服役历史
这些舰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服役。它们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海军行动,包括护送船队和袭击敌方舰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上将级驱逐舰领舰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北大西洋和地中海护航,并支援登陆行动。 它们还参与了对抗德国潜艇的战斗。
这些驱逐舰领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失了两艘,分别为“斯科特”号和“沙赫”号,分别在1940年和1942年沉没。其余的在战争结束后被拆解。
技术特点
海军上将级驱逐舰领舰的排水量约为1,580吨,全长约100米,装备四门或五门120毫米主炮,鱼雷发射管以及深水炸弹。它们采用了蒸汽轮机推进,最高航速可达36节,续航里程超过3,000海里。
这些舰艇的指挥系统和通讯设备得到了特别的增强,以便于指挥和控制驱逐舰编队。其设计也注重提高适航性,使其能够在恶劣天气下运行,以适应在大西洋和北海等地的作战环境。
结论
海军上将级驱逐舰领舰是英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计和建造代表了当时驱逐舰技术的先进水平。尽管部分舰艇在战争中损失,但它们在护航船队和打击敌方潜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英国皇家海军历史上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