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隆突 (Torus mandibularis)

形成原因

下颌隆突的确切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家族史与下颌隆突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此外,咀嚼压力也被认为是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长期咀嚼硬物或者夜间磨牙,可能导致下颌骨的应力增加,从而诱发骨质增生。其他可能相关的因素包括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

临床表现

下颌隆突通常无症状,患者往往在体检或口腔检查时被发现。隆突的形状和大小各异,可以表现为单个、多个或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隆起。通常位于下颌骨内侧面,靠近舌侧。由于其缓慢生长,除非受到外力撞击或发生炎症,一般不会引起疼痛。下颌隆突对咀嚼和吞咽功能通常没有影响。

诊断与检查

下颌隆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口腔医生通过视觉观察和触诊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或锥形束CT,可以用来确认诊断、评估隆突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及排除其他骨性病变。鉴别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骨性隆起的疾病,例如骨瘤和骨肉瘤。

治疗

通常情况下,下颌隆突无需治疗。但是,如果隆突影响了义齿的制作和佩戴,或者在日常口腔卫生中造成不便,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局部麻醉下切除或全身麻醉下切除。切除后,虽然有复发的可能性,但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术后需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感染。

预防

由于下颌隆突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并无确切的预防方法。但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及避免过度咀嚼硬物和不必要的牙齿咬合压力,对维护口腔健康有益。如有家族史,建议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结论

下颌隆突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性增生,通常无症状,无需特殊治疗。了解其成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并在必要时及时就医。定期口腔检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口腔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