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即位
拓拔余是魏太武帝拓拔焘的孙子,南安王拓拔辰的儿子。公元452年,在宦官宗爱发动政变,杀死了当时的皇帝魏文成帝拓拔濬后,宗爱拥立拓拔余为皇帝。拓拔余即位时,北魏朝廷正处于权力真空期,宗爱掌握着朝政大权。
短暂统治与权力斗争
拓拔余在位期间,宗爱专权,朝政混乱。宗爱残暴专断,引起了朝廷内外的不满。由于宗爱权倾朝野,拓拔余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控制朝廷。虽然他名义上是皇帝,但宗爱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拓拔余与宗爱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宗爱担心拓拔余会报复他,因此对其严加控制。朝廷内外,对宗爱的专横跋扈也积怨已久,矛盾日益激化。
死亡与评价
由于宗爱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公元452年10月29日,宗爱再次发动政变,杀死了拓拔余。拓拔余在位仅有数月,是北魏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宗爱杀害拓拔余后,又立东平王拓拔翰为皇帝,但不久也被诛杀。
拓拔余的短暂统治,标志着北魏王朝的一次重大政治动荡。虽然他短暂地成为了皇帝,但由于朝政被宗爱控制,因此他并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他的死亡,是北魏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结论
拓拔余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深刻地反映了北魏王朝后期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他即位、在位、乃至最终被杀的命运,都成为了历史教科书里的警示,提醒着人们对于权力、忠诚以及国家制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