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纳克瓦西派 (Svetambara Sthanakvasi)

起源与发展

斯塔纳克瓦西派起源于17世纪的印度。它是由一位名叫拉克斯曼·斯瓦米(Laxman Swami)的耆那教僧侣创立的,他最初是属于白衣派的一个分支。拉克斯曼·斯瓦米挑战了白衣派的一些传统,特别是对寺庙和偶像崇拜的观点。

斯塔纳克瓦西派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寺庙并非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必要场所,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修持和对经文的研习。该派别强调通过静修、阅读经典和遵守戒律来达到精神解脱。 “斯塔纳克瓦西”一词,意为“居住在静修所的人”,指的是他们重视在简单的住所中进行修行。

主要教义与实践

斯塔纳克瓦西派的核心教义与耆那教的基本原则一致,包括非暴力(ahimsa)、诚实(satya)、不偷盗(asteya)、贞洁(brahmacharya)和无执(aparigraha)。然而,他们在实践上与摩突补伽派有所不同。

主要区别在于他们不崇拜偶像。斯塔纳克瓦西派认为,对偶像的崇拜并非获得精神解脱的必要途径,并且可能导致对物质世界的执着。他们更倾向于在简单的静修所中进行宗教活动,并通过阅读和研习经文来领悟教义。他们重视对耆那教经典的学习,尤其是阿含经(Agamas)。

他们的僧侣通常不穿戴任何宗教标志,如袈裟,以保持简单和朴素的生活方式。他们通常只携带简单的物品,并坚持严格的素食主义。斯塔纳克瓦西派的信徒们也努力遵守耆那教的戒律,通过各种方式来实践非暴力和慈悲。

与摩突补伽派的区别

斯塔纳克瓦西派与摩突补伽派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对寺庙和偶像崇拜的态度。摩突补伽派信徒通常在寺庙中供奉偶像,并进行各种仪式。而斯塔纳克瓦西派则认为,寺庙和偶像并非必需,他们更倾向于在静修所中进行宗教活动,并通过研习经文来领悟教义。

两派在修行方式和外观上也有所不同。摩突补伽派的僧侣通常身着白衣,而斯塔纳克瓦西派的僧侣则不穿任何特定的服装。这些差异反映了他们对精神解脱的不同理解和实践方法。

结论

斯塔纳克瓦西派是耆那教白衣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对偶像崇拜的否定而著称。他们强调内在的修持、对经文的研习和遵守戒律。斯塔纳克瓦西派在耆那教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信徒提供了另一种追求精神解脱的道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