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子论 (Adoptionism)

起源与发展

嗣子论最早出现在公元2世纪,其代表人物包括西奥多图斯(Theodotus)和保罗·萨莫萨塔斯(Paul of Samosata)。他们认为耶稣本质上是一个普通人,但因其卓越的道德和对上帝的忠诚而被上帝收养为儿子。这种“收养”使得耶稣获得了神力,能够行神迹,传播福音。这种观点试图维护上帝的单一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避免将耶稣视为与上帝同等的存在。

主要观点

嗣子论的核心在于,耶稣并非天生具有神性,而是在某个时间点才被赋予神性。这意味着:

  • 耶稣在出生时是一个凡人,而非上帝的儿子。
  • 耶稣通过受洗或类似的事件被上帝收养,从而获得神性。
  • 耶稣的神性是后天获得的,而非与生俱来。
  • 耶稣并非上帝的“本质”或“本体”,而是上帝所“创造”或“赋予”的。

这种观点与正统基督教关于耶稣是“道成肉身”、与父上帝同等的教义截然不同。嗣子论者通常强调耶稣的人性,而淡化其神性,或者将神性理解为一种能力或权柄,而非本质。

历史影响与争议

嗣子论在早期基督教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它与正统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相冲突,后者认为父、子、圣灵三位一体,同为一体,共有一个本质。嗣子论被正统教会视为异端,并遭到谴责。教会会议(如尼西亚会议)明确反对嗣子论,确立了耶稣的神性和三位一体的正统教义。

尽管在早期基督教中被压制,但嗣子论的思想后来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中得以复兴。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一些自由主义神学家重新探讨了嗣子论,试图从历史和哲学角度重新评估耶稣的身份。

不同形式

嗣子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

  • 动力君主制:强调上帝的“动力”或“能力”通过耶稣显现。
  • 亚当主义:认为耶稣是新的亚当,通过效法耶稣,人类可以获得救赎。
  • 其他形式:一些嗣子论者认为耶稣只是被上帝赋予了“儿子”的称号,但本质上仍然是凡人。

结论

嗣子论是早期基督教中一个重要的神学观点,它挑战了传统的三位一体教义,并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尽管最终被正统教会所压制,但嗣子论揭示了早期基督教对耶稣基督身份的复杂思考,并对后世神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也反映了早期基督徒在试图理解上帝、耶稣和人类关系时所面临的挑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