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的不可能的定义与构成要件
法律上的不可能,指的是根据现行法律,被告所企图实施的行为在法律上是不被禁止的,或者即使行为完成,也不会构成犯罪。 构成法律上的不可能,通常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 行为的客观性质:被告实施的行为在客观上不构成犯罪。例如,被告企图盗窃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物品。
- 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被告必须具有实施犯罪的主观意图。这需要证明被告明知自己正在实施的行为,即使未遂,也旨在触犯刑法。
- 法律的明确规定:法律上不可能通常基于对法律条文的错误理解或适用,或是由于法律本身存在漏洞,导致被告的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
与事实上的不可能的区别
法律上的不可能与事实上的不可能,是两种不同的辩护理由。 事实上的不可能 指的是行为人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者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导致犯罪未能完成。例如,被告试图开保险箱盗窃,但因缺乏开锁技能而未能得逞。 事实上的不可能并不构成对未遂犯罪的有效辩护,因为行为人仍然具有犯罪的意图,且客观上已经实施了部分犯罪行为。而法律上的不可能,是因为被告的行为从法律角度上根本不可能构成犯罪,因此是一种更强有力的辩护理由。
法律上的不可能的争议
法律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辩护理由,在实践中存在争议。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如果被告的意图是犯罪,即使由于法律原因导致其行为不构成犯罪,也应该受到惩罚。 另一方面,支持法律上的不可能作为辩护理由的人认为,刑法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惩罚犯罪行为。如果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即使行为人具有犯罪意图,也不应受到刑罚。 现代刑法趋势倾向于限制法律上的不可能的适用范围,更多地关注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性。
法律上的不可能的典型案例
法律上的不可能在实践中通常会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中:
- 法律的错误理解:行为人错误地理解了法律,误以为自己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
- 事实的错误认知:行为人对事实存在错误认知,导致其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例如,被告认为某个物品是赃物,并企图盗窃,但实际上该物品并非赃物。
- 法律的漏洞:由于法律本身存在漏洞,导致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无法定罪。
结论
法律上的不可能作为未遂犯罪中的一种辩护理由,在普通法系国家具有一定地位。虽然在适用范围上存在争议,但其核心在于,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则不应受到刑事追究。 然而,随着刑法的发展,对于法律上的不可能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收紧,以更好地平衡保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