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 (Immune Tolerance)

中枢耐受

中枢耐受主要发生在免疫细胞的发育场所,即胸腺(T细胞)和骨髓(B细胞)。 在胸腺中,未成熟的T细胞会接受正选择和负选择。如果T细胞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过于强烈,就会发生负选择,即导致T细胞凋亡或变为调节性T细胞(Treg),从而避免了自反应T细胞的产生。 B细胞在中枢耐受中也经历类似的过程,在骨髓中,自反应B细胞可能通过受体编辑、无能化或凋亡而被清除。

外周耐受

外周耐受发生在循环系统和淋巴器官中,负责调节逃逸中枢耐受的自反应淋巴细胞。 外周耐受机制包括:

  • 无能化 (Anergy): 当T细胞或B细胞识别到抗原,但没有共刺激信号时,会进入无能化状态,对后续的抗原刺激失去反应能力。
  • 凋亡 (Apoptosis): 自反应淋巴细胞可以通过Fas-FasL途径等机制诱导凋亡。
  • 抑制 (Suppression): 调节性T细胞(Treg)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如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TGF-β)或直接接触免疫细胞。
  • 免疫隔离: 某些抗原(如眼球和大脑中的抗原)被隔离在免疫细胞无法到达的区域,从而避免了免疫反应。

免疫耐受的破坏

免疫耐受的破坏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的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1型糖尿病。 导致免疫耐受破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和免疫系统的异常。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包括免疫抑制药物,以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

免疫耐受的应用

免疫耐受的概念和机制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器官移植中,诱导对供体抗原的免疫耐受可以减少或消除对免疫抑制药物的需求,从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在过敏性疾病中,通过进行脱敏治疗,可以诱导对过敏原的免疫耐受,减轻过敏症状。 此外,免疫耐受的研究也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目标是开发能够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而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

结论

免疫耐受是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关键机制,它通过多种途径避免了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并允许机体对无害抗原保持耐受状态。 了解免疫耐受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以及过敏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免疫耐受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