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的起源与发展
规制学派兴起于对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反思。当时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规制学派试图通过制度视角来分析资本主义的演变。该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包括阿兰·里皮耶茨(Alain Lipietz)、米歇尔·阿格利埃塔(Michel Aglietta)等。
规制学派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学者们主要关注福特主义的兴衰,即20世纪中期以大规模生产、高工资和福利国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后来,研究扩展到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模式的比较,以及对全球化和金融化的影响的分析。
核心概念
规制学派的核心概念包括:
- 体制模式(Régime of Accumulation):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资本积累的总体模式,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劳动过程等。
- 调节模式(Mode of Regulation):指的是维持体制模式稳定和再生产的制度、规范和政策的集合,包括劳资关系、金融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等。
- 结构危机(Structural Crisis):当体制模式内部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结构性危机,需要新的制度和规制来重建资本积累的基础。
规制学派强调,经济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受到制度变迁的影响。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规制学派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视角:强调制度、规制和历史的重要性。
- 解释了不同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体制模式和调节模式,揭示了制度对经济表现的影响。
- 深化了对经济危机的理解:认为危机是制度性矛盾的结果,需要制度创新来解决。
- 推动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研究:将规制理论应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
局限性
规制学派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
- 理论较为复杂,难以简单化地应用于政策制定。
- 对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解释不够充分。
- 在预测未来经济发展方面,不如其他学派那么精确。
结论
规制学派为理解资本主义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了对不同资本主义模式和经济危机的深入分析。 尽管存在局限性,但规制学派的贡献在于丰富了我们对复杂经济现象的理解,并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