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机制
胍乙啶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交感神经系统。它通过进入交感神经末梢,取代神经递质储存囊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这导致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降低,从而降低血管收缩,最终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药理特性
胍乙啶的药理特性包括其口服吸收的不完全性和较长的半衰期。由于其吸收不完全,且在体内分布广泛,因此其剂量需要个体化调整。胍乙啶的半衰期较长,这意味着其药效持续时间较长,但也增加了药物蓄积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临床应用
胍乙啶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使用。由于其潜在的副作用,如体位性低血压、性功能障碍等,胍乙啶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医生通常会在其他降压药无效或不耐受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胍乙啶。
不良反应
胍乙啶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其中最常见的是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在站立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其他不良反应包括:
- 性功能障碍(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
- 消化系统问题(恶心、腹泻)
- 疲劳
使用胍乙啶时,患者应注意监测血压,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减轻不良反应。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胍乙啶具有一些禁忌症,例如对胍乙啶过敏的患者、心力衰竭患者、以及患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禁用。使用胍乙啶时,应谨慎对待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以及同时服用其他降压药物的患者。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结论
胍乙啶是一种有效的降血压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来发挥作用。虽然其疗效显著,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且药代动力学特性复杂,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使用胍乙啶时,医生必须谨慎评估患者的病情,权衡其获益与风险,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