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概述
X.75 协议主要基于 X.25 协议,但进行了扩展,以支持网络间的互连。它定义了在网间链路 (ILL) 上使用的协议,即不同公共数据网之间的连接。X.75 协议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的接口, 使得来自一个网络的呼叫能够被路由到另一个网络,并确保数据在不同网络之间正确传输。
协议功能
X.75 协议主要提供了以下功能:
- 呼叫建立和拆除: 类似于 X.25,X.75 定义了建立和终止虚拟电路 (VC) 的程序,允许用户在不同网络之间建立连接。
- 数据传输: 提供了在建立的 VC 上传输用户数据的机制。
- 差错处理: 包括差错检测和纠正机制,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 信令控制: 定义了用于网络间通信的信令消息,包括呼叫建立、拆除和管理消息。
协议结构
X.75 协议通常包含三层,类似于 X.25 协议:
- 物理层 (Layer 1): 定义了物理接口的电气和机械特性。
- 链路层 (Layer 2): 负责在网间链路上传输数据帧,并提供差错控制。通常采用 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的子集。
- 分组层 (Layer 3): 负责呼叫控制、地址转换、数据报文的转发等功能。这是 X.75 与 X.25 最主要区别的地方,因为它需要处理不同网络的地址和路由信息。
应用场景
X.75 协议主要应用于早期的数据通信网络互连,特别是早期公共数据网之间。在互联网发展初期,X.75 协议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使得不同国家的网络能够相互连接,实现国际数据通信。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X.75 协议逐渐被更现代的协议(如 TCP/IP)所取代,但它在通信技术发展史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与其他协议的对比
X.75 协议主要基于 X.25 协议,并且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与 X.25 不同的是,X.75 专门设计用于网络间的互连。而 TCP/IP 协议则是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其功能更强大,并且支持更灵活的路由和寻址方式。相对于X.25和X.75,TCP/IP更适合构建大规模的、全球性的互联网。
结论
X.75 协议是早期数据通信领域中,用于互连不同公共数据网 (PDN) 的重要标准。它基于 X.25 协议,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实现了不同网络间的呼叫控制和数据传输。 尽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X.75 协议的应用逐渐减少,但它在推动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促进国际间数据交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网络发展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