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核心
工资基金学说的核心在于工资的供给受到限制。 该学说认为,可供工人使用的工资基金是固定的,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这意味着,无论工人们多么努力地工作或要求多高的工资,工资的总额都是有限的。工资的唯一变化是,总额在工人之间的分配。
理论推导
工资基金学说的推导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 工资基金的确定:社会中用于支付工资的资金总量是预先确定的。这笔资金来自生产者的资本积累,例如设备、原材料等。
- 劳动力需求: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工资基金的大小。如果工资基金大,雇主就能够雇佣更多的工人。
- 工资水平:工资水平由工资基金与工人数量的比率决定。如果工人数量增加,平均工资就会下降,反之亦然。
理论影响
工资基金学说在19世纪对经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被用来支持反对提高工资或改善工人工作条件的论点。如果工资基金是固定的,那么提高工资只会导致失业,因为雇主将无法负担。它也曾被用于解释当时工人的贫困,认为贫困是人口过剩的结果,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理论的局限性
工资基金学说也存在许多局限性。它没有考虑到生产力提高对工资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它假设工资基金是固定的,这与现实情况不符,因为企业的投资和收入会影响工资基金的规模。此外,该理论低估了工会的集体议价能力,认为工会无法通过谈判提高工资。
理论的衰落
随着经济学的进步,特别是在19世纪后期,工资基金学说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新古典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工资实际上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 对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形成机制的更深入理解,以及对工会影响的认识,促使人们放弃了工资基金学说。在20世纪初期,该学说已被主流经济学理论所抛弃。
结论
工资基金学说作为早期经济学理论,反映了当时对劳动力市场的一些理解。 尽管该理论存在缺陷,但它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促使人们思考工资的决定因素,并为后续的经济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了解该学说的发展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