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主义与阿民念主义之争的历史 (History of the Calvinist–Arminian debate)

背景与起源

加尔文主义,由法国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的思想发展而来,强调上帝的绝对主权以及预定论,即上帝预先决定了谁将得救。 阿民念主义则由荷兰神学家雅各布·阿民念发展,强调人类在救恩中的自由意志,认为上帝的恩典虽然必要,但并非不可抗拒。 阿民念的追随者认为,加尔文主义过分强调上帝的主权,削弱了人类的责任和自由。

关键人物与事件

雅各布·阿民念是这场辩论的关键人物。 他在莱顿大学任教期间,开始挑战加尔文主义的正统观念。 阿民念去世后,他的追随者,被称为阿民念派,在1610年发表了《抗议书》,提出了他们对救恩的五点看法。 这五点构成了阿民念主义的核心教义,包括:有条件的预定论、普遍的救赎、有限的堕落、可抗拒的恩典和信徒的保障。

与阿民念派对立的是加尔文主义者,他们坚守加尔文主义的教义,坚持救恩完全是上帝的恩典,人类无法靠自己的行为获得救恩。 加尔文主义者在荷兰教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强烈反对阿民念派的观点,认为其是对正统信仰的背叛。

多特会议

为了解决这场神学争议,荷兰的教会和政府于1618年至1619年在多特召开了多特会议。 这次会议汇集了来自欧洲各地的神学家,对阿民念派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审查和辩论。 会议最终谴责了阿民念主义,确立了加尔文主义在荷兰的正统地位。 多特会议确立了加尔文主义的五大要点,与阿民念主义的五点相对照:无条件的预定、有限的救赎、人类完全的堕落、不可抗拒的恩典和圣徒的永蒙保守。

影响与遗产

多特会议之后,阿民念派受到迫害,许多人被驱逐出境。 尽管如此,阿民念主义并未完全消失,其思想在欧洲和北美继续传播。 阿民念主义为后来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卫理公会和浸信会,提供了重要的神学基础。

这场争论也促进了对自由意志、神恩典与人类责任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它促使基督教神学家们重新审视圣经,并寻求更清晰的教义解释。 加尔文主义与阿民念主义之争,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至今仍是神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结论

加尔文主义与阿民念主义之争,是基督教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神学辩论。 它揭示了关于救恩论的不同观点,对教会发展和神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场争论,人们对上帝的主权、人类的自由意志以及恩典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