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命名
1995年,威斯·麦克劳林(Wes)在科罗拉多州莫里森组发现了坦尼科拉格鲁斯的化石。 该属名“Tanycolagreus”源于希腊语,意为“长肢蜥蜴”,指的是它相对细长的腿部特征。 模式种是坦尼科拉格鲁斯·托德德(Tanycolagreus topdraci),种名是为了纪念发现者韦斯·麦克劳林的友人托德·德拉奇。
化石特征
坦尼科拉格鲁斯的主要化石包括部分骨骼,包括股骨、胫骨、腓骨、以及一些椎骨和肋骨。 这些化石揭示了坦尼科拉格鲁斯具有轻巧的体型和修长的肢体,适应于快速奔跑。 根据骨骼结构推断,它可能是一种敏捷的捕食者。
分类与演化
坦尼科拉格鲁斯最初被认为是一种腔骨龙科恐龙,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它可能属于更为广义的虚骨龙类。 这种分类上的不确定性反映了对早期兽脚类恐龙演化关系研究的复杂性。 随着更多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对坦尼科拉格鲁斯的系统发育位置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
生活习性与生态环境
坦尼科拉格鲁斯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与多种其他恐龙共存。 它可能以小型动物为食,包括蜥蜴、哺乳动物和小型恐龙。 其细长的腿部结构表明它擅长快速移动和追逐猎物。 莫里森组的化石记录为了解当时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显示出复杂的食物网和多样的生物群落。
结论
坦尼科拉格鲁斯作为侏罗纪时期北美洲的代表性恐龙之一,为研究恐龙的演化、生态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尽管化石记录相对有限,但其独特性质和在演化树上的位置,使其成为恐龙研究领域中一个有趣且有价值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