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 (Pemphigus vulgaris)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天疱疮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在天疱疮患者中,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表皮细胞间桥粒蛋白的抗体,特别是桥粒芯蛋白3 (Dsg3) 和桥粒芯蛋白1 (Dsg1)。这些蛋白质是连接表皮细胞之间的“胶水”,维持皮肤的完整性。当抗体攻击这些蛋白质时,细胞之间的连接就会松散,导致皮肤出现水疱。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药物等都可能在天疱疮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确切的触发因素难以确定。

临床表现与诊断

天疱疮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和粘膜上的水疱。这些水疱通常脆弱且易于破裂,形成疼痛的糜烂面。口腔粘膜是最常受累的部位,患者可能出现口腔溃疡和疼痛。皮肤水疱通常先出现在头皮、面部、胸部和背部等部位。水疱破裂后,会形成缓慢愈合的糜烂面,容易继发感染。病情严重时,全身皮肤都可能受到影响。

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皮肤活检和免疫荧光检测。皮肤活检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表皮细胞之间的松解。免疫荧光检测可以检测到皮肤中存在针对桥粒蛋白的抗体。

治疗与预后

天疱疮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并防止并发症。治疗方案通常包括:

  • 皮质类固醇:口服皮质类固醇是治疗天疱疮的主要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和抑制免疫反应。
  • 免疫抑制剂:例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和霉酚酸酯,可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抗体的产生。
  • 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可以靶向B细胞,减少抗体的产生。
  • 局部治疗: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或抗生素,可以帮助控制局部症状和预防感染。

天疱疮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及时性。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如果未得到适当治疗,天疱疮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电解质紊乱和死亡。

结论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需要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通过综合治疗方案,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出现可疑症状的人来说,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