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加利–斯庞赫–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 (Medvedev–Sponheuer–Karnik Scale)

历史与发展

MSK 地震烈度表由苏联地震学家谢尔盖·麦加利、德国地震学家威廉·斯庞赫和捷克斯洛伐克地震学家维克多·卡尔尼克共同创建。该标度于 1964 年在欧洲地震工程委员会(European Seismological Commission)的会议上正式提出,因此被称为 MSK-64。该烈度表是对之前的梅卡利地震烈度表的改进和完善,旨在更准确、更系统地评估地震对环境的影响。

烈度分级与标准

MSK 地震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 12 个等级,从 I(不可感知)到 XII(完全破坏)。每个等级都有详细的描述,涵盖了对建筑物不同类型的破坏程度、人员的感受和反应,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

  • I 级:仅仪器可检测到,无人感觉到。
  • VI 级:许多建筑物轻微损坏,少数中度损坏,许多人感到恐惧。
  • IX 级:许多建筑物严重损坏,部分倒塌,人员伤亡。
  • XII 级:所有建筑物完全破坏,地表发生显著变化。

这种分级方式允许地震学家和工程师根据现场观察到的现象,对地震烈度进行快速、初步的评估,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基础。

应用与意义

MSK 地震烈度表在地震发生后,可以帮助快速评估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这对于灾害管理、救援行动和灾后重建至关重要。同时,MSK 烈度表也被用于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震区划,帮助制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与里氏震级不同,MSK 烈度表描述的是特定地点遭受的地震影响,而里氏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能量释放。因此,MSK 烈度表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实际影响。

与其他地震烈度表的比较

虽然 MSK 烈度表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应用广泛,但全球范围内也存在其他地震烈度表,如麦加利地震烈度表 (MM) 和日本气象厅震度等级 (JMA)。 MSK 表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例如对建筑物破坏类型的描述更加细致,考虑了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 不同的烈度表之间可以进行换算,以便于不同地区的数据交流和比较。

结论

麦加利–斯庞赫–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 (MSK-64) 是一种重要的宏观地震烈度标度,为地震灾害评估、风险管理和抗震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它通过量化地震对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破坏力,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尽管在技术上已被其他现代烈度表(如欧洲宏观地震烈度标度 EMS-98)部分取代,但 MSK-64 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